↓急救训练模拟人,模型↓
创伤急救训练模拟人
心脏骤停是威胁人类生命的急症之一。 无论由什么原因引起心脏骤停的病人, 生命都处于最危急状态, 都需要在第一时间进行急救。70 %~ 80 %心脏呼吸骤停急症发生在家庭、公共场所和行路中。调查显示, 我国公众急救技术掌握情况很不乐观, 院前急救知识的普及率相当低下。医院机构通过培训特殊人群, 发挥其院前急救作用, 既可补充当前急救医疗体制不完善的不足, 又能弥补各急救站对院前急救多样化(灾害环境, 救援手段, 救助对象)不适应之处。
学校教育是普及急救知识和提高居民素质的最佳、最根本途径, 且教育成本低、效果好。 在学校进行心肺复苏教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实现大众技能的手段。 学生处于少年或青年阶段, 智力、心理等能力都趋于成熟, 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中学生和大学生则有足够的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接受心肺复苏培训。 中小学生课程中应设置急救知识与技能的专门课程。心肺复苏术是最基本的急救技术, 全民普及能提高病人的生存率。 由于我国经济处于发展阶段, 各项规章制度、法律法规还待进一步完善。 另外, 我国人口众多, 社区建设起步晚, 医务人员地区分布不均衡, 难以形成专门的培训机构, 使得“ 全民ABC” 普及范围受限。 但我国医疗工作者仍在利用有限的资源对社区公民进行急救术的培训, 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我国心肺复苏培训还具有很大的潜力, 建议卫生部门编写一些图文并茂的通俗读物, 供学校教育培训时应用。 另外, 电视、网络、通讯工具、海报广告等都是很有效的宣传工具。 总之, 利用有效的环境和人力资源, 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进行复苏训练, 增强社会对救护技术与心肺复苏技术的兴趣与参与的积极性, 提高全民的急救意识, 是医务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任务。 我们还要探索更高效率的培训方式, 加大全民心肺复苏技能培训的力度和广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