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搏骤停是指心脏泵血功能机械活动的突然停止,造成全身血液循环中断、呼吸停止和意识丧失。近年来,我国心搏骤停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并成为青壮年人群的主要杀手。心搏骤停发作突然,且多发生在医院外,约10s左右即可出现意识丧失,如在4-6分钟黄金时段及时进行心肺复苏可获存活,贻误者将出现脑死亡,且罕见自发逆转者。然而当前,即使身处急救网络健全的社区,专业急救人员也很难确保4-6分钟到达现场施救。因此,在院外心搏骤停中,第一目击者实施心肺复苏是改善患者预后最有效的措施,使患者生存率明显上升。所以,掌握心肺复苏知识和技能是尽早实施心肺复苏的关键。
第一步,判断现场环境是否安全
环境安全隐患直接威胁突发事件现场所有人员的生命并影响救治质量,第一目击者应先排险后救护。应用视觉、听觉、嗅觉评估现场环境有无持续危险因素存在,确认无危险后方可进入。现场高危因素如持续存在,需保持安全距离,避免人员伤害,并根据现场情况立即拨打120、110、119等紧急电话。若发病地点不存在危险并适合,应就地抢救。
第二步,判断是否为疑似院外心搏骤停
首先,判断患者意识。轻拍或摇动患者,并大声呼叫“您怎么了”,根据患者是否有反应来判断,若患者无任何反应则无意识。如果患者有头颈部创伤或怀疑有颈部损伤,要避免造成脊髓损伤,不适当地搬动可能造成截瘫;其后,判断患者呼吸和脉搏(非医务人员可只判断呼吸)。通常,我们通过直接观察胸廓的起伏来确定患者的呼吸状况;也可以通过患者鼻、口部有无气流或在光滑表面产生雾气等方法来参考判断。若患者无胸腹部起伏则无呼吸。如发现患者无反应、意识及呼吸,则判断为疑似院外心搏骤停。
第三步,启动急救
只有第一目击者1人在现场,对成人要先拔打120,启动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目的是求救于专业急救人员,并快速携带除颤器到现场。现场有其他人在场时,第一目击者应该指定现场某人拨打急救电话,获取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自己马上开始实施心肺复苏。
第四步,实施高质量的心肺复苏
患者应仰卧平躺于硬质平面,术者位于其旁侧。按压部位在胸骨下半段,按压点位于双乳头连线中点。用一只手掌根部置于按压部位,另一手掌根部叠放其上,双手指紧扣,以手掌根部为着力点进行按压。身体稍前倾,使肩、肘、腕位于同一轴线上,与患者身体平面垂直。用上身重力按压,按压与放松时间相同。每次按压后胸廓完全回弹,按压间隙施救者不可双手倚靠患者。按压频率100~120次/分,按压深度成人5-6cm。可以通过数数字 1 001、1 002、1 003……等方法指导按压的频率,尽可能减少胸外按压中断的次数和持续时间。行30次心脏按压后,再开放气道。如无颈部创伤,可以采用仰头抬颏法,开放气道。
如果非医务人员未经过心肺复苏培训,则应进行单纯胸外按压心肺复苏,即仅为突然倒下的成人患者进行胸外按压并强调在胸部中央用力快速按压,或者按照急救调度的指示操作。施救者应继续实施单纯胸外按压心肺复苏,直至AED到达且可供使用,或者急救人员或其他相关施救者已接管患者。经过培训的施救者如果有能力进行人工呼吸,应按照胸外按压∶人工呼吸为30∶2进行,避免过度通气。当周围环境变得不安全、施救者过于劳累导致操作不达标或可能对伤病员造成再次伤害时,需及时调整或停止心肺复苏。
第五步,评估心肺复苏效果
每5个循环胸外按压(1个循环30次)后,观察患者自主循环呼吸是否已恢复,皮肤颜色是否转为红润,瞳孔是否由大变小,如有变化则说明复苏有效,随时关注患者病情,等待急救人员到达;否则,继续进行下一组循环的心肺复苏,直至急救人员到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