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亲人、朋友突发疾病或受到意外伤害时,多数人除了拨打急救电话外,都会显得盲目、慌乱、束手无策。网上曾有一个视频,一小孩溺水后,一个大人用肩扛着孩子跑,说是把肚子里的水整出来。这种民间急救法的意义不大,有时甚至会延误了患者的诊救时机。倘若遇上心脏骤停的患者,4~6分钟是抢救的黄金时间,错过了黄金时间,抢救成功率和患者的功能的恢复大大降低。
医学有“黄金四分钟”的说法,当有人出现心脏骤停、溺水、触电、窒息等危及生命的情况时,现场的目击者或“亲历者”如果施救及时、得当,患者完全有脱险的希望。可事实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急救常识和技能,不少人一旦遇险只好无奈地“听天由命”,留下了许多伤痛和遗憾。
学习和掌握急救知识,既关系他救,也事关自救。止血、包扎、心肺复苏等是个“技术活”,但难度系数并不大。我们不求人人都能派上用场,但正所谓有备无患,危急关头就能救人一命。据有关资料显示,法国的急救培训普及率为其总人口的40%,德国更是高达80%;在美国,仅接受过心肺复苏技术培训的人数就超过7000万名,相当于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而我国的急救知识普及率依然较低,因此,全民“恶补”急救知识应当成为“必修课”,让更多人在突发事件中从容地化解各种风险。
提高民众急救知识普及率,可以尝试组织急救师资队伍,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讲授急救知识,对司机、警察、电工、学生等群体,要有针对性、有计划地进行科普宣教、技能培训。此外,普及急救知识,还应用些生动有趣的教育形式,让这些知识真正入脑入心。譬如根据不同群体的不同特点,用生动的图画、简洁的文字、优美的故事、有趣的动画,抓住每一个人的眼球,让他们爱学能学、学好用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