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炙穴位人体模型↓
人体针灸模型60CM
十四经穴标准针炙模型
电动语言十四针灸模型
多媒体按摩点穴电子人体模型
纵观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在针灸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虽然不断进行改革与研究,但当前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针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重点关注了对学生的培养,忽略了教师队伍建设;过于强调针灸基础知识学习,忽略了对中医经典的研读等,对此,我们提出通过教师学生双层次人才培养,促进针灸创新人才培养的全新教育理念。对于首次提出的"双层次人才培养",我们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①从培养对象而言,从教师和学生双层次培养入手,师资队伍建设与学生人才培养并重,共同推进新时代针灸创新人才培养进程。②从培养目标而言,不仅要重视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的素质教育,更要重视作为教育执行者的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素质的提升。基于此,我们提出"双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观点,使教师和学生通过这种培养模式共同提高,共同发展切实促进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训练手技是培养学生专业素质的必要条件 相关研究发现:扎实的医学理论是提高临床教学的前提;严格的标准化示范教学是掌握临床技能的基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提升临床技能的关键环节,反复强化训练是掌握临床技能的保证。随科技的进步,虽然达到针灸临床疗效的方式越来越多,但传统针灸手技的学习、继承与发展仍是至关重要的。溯本追源,《灵枢・宫针》所载九刺、十二刺、五刺等26种刺法已被公认为是后代各种刺法先河,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基本针法等不仅是传统针灸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国的荟萃。针刺手法不是进针、捻转这样简单,其中的奥妙与手法操作不仅与临床疾病的转归密切相关,更体现一个医者的专业素质与临床技能水平,强化传统手技知识的学习与训练,牢记专业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是针灸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