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水急救培训模型,模拟人↓
人工呼吸训练模型,假人,模拟人,橡皮人>>点击了解产品详情
孩子们翘首企盼的暑假,也是让家长提心吊胆的“特殊时期”,脱离了学校管教,孩子出现意外情况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有统计显示,暑假“溺水”已成为我国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的第一“杀手”,据统计2014年上海市相关部门一项统计数据显示,全市有未成年人非正常死亡60人,其中21人溺水死亡,而三分之一事故发生在暑期,尤以城乡接合部外来务工者、流动人口子女更为高发。而今年6月21日来自上海市教委的一项统计显示,溺水一直是暑期导致学生死亡的头号“杀手”,平均每年暑期死于溺水事故的中小学生多达10余人,全年更是达近20人。可以说,只要减少了溺水发生,就给孩子的暑假上了一道至关重要的“安全锁”。
一、怎么预防溺水?
尽管近年来社会各界大力宣传防止溺水,但相关案例还是屡见不鲜。这些孩子的离去,不仅给他们家庭带了无尽的悲恸,也让社会不断反思,为何儿童溺水屡禁难绝?到底怎样才能从根本上减少溺水事故?
首先,关于防范溺水的宣传教育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在此基础上还要改变方式方法,讲究“精准发力”。除了采用动画、童谣等儿童易接受的方式外,还可抓准时间节点。例如在放暑假前专门召开主题班会以及家长会,以培养学生和家长的安全意识。实际上,不了解野泳风险的人恐怕只是极少数,但有侥幸心理、认为“出事的不会是我”的人可能不在少数。只有让他们认识到放松警惕悲剧随时都可能发生,才能真正让家长和孩子对防范溺水真正重视起来。其次,遏制溺水事故发生,预防还要抓准重点人群和重点区域。有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溺水事故都发生在城郊结合部尤其是农村地区,而受害者中的留守儿童也占据了相当高的比例。一方面,农村的水域面积更大,管理更松,往往也缺少必要的安全设施和警示标识。另一方面,留守儿童缺乏成人保护,代替外出打工父母的临时监护人,尤其是老年人往往自顾不暇,很难时时刻刻关注到孩子的去向。因此,防范暑期溺水的主战场还应在农村,除了在水域外加设防护、隔离设施外,还可组织专人到水边巡逻,与留守儿童及家长建立“点对点”的联系。眼下,不少农村已成立了类似的“义务巡逻队”,今后还应支持社会组织开展类似公益行动。再次,除了管住野泳,还要变堵为疏,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孩子安全游泳。孩子有爱玩的天性,到了炎热的夏天去水里泡一泡也是正常需求。在顶层设计中不妨拿出专项拨款,支持农村地区建设简易游泳池,或者寻找条件较好的水域建设天然泳池,加以改造并聘请水性好的大人担任救生人员。当孩子有了更多选择,他们去野泳的可能性就会降低。而在城市,很多地方每到炎夏泳池“下饺子”都是一景,除了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相关领域外,还应从小区泳池、体育场馆、学校泳池中充分挖潜。创造一个更舒心的游泳环境,能从根本上减少意外情况的发生。
二、发生溺水后应作哪些急救?
溺水或淹溺指的是人淹没于水中,水与杂物充满呼吸道及肺泡,引起缺氧和窒息称。淹溺分为干性淹溺和湿性淹溺两大类。干性淹溺是人入水后,因受强烈刺激,如惊慌、恐惧、骤然寒冷等引起喉头痉挛,以致呼吸道完全梗阻,造成窒息死亡。湿性淹溺是人淹没于水中,水充满呼吸道和肺泡引起窒息,吸收到血液循环的水引起血液渗透压改变、电解质紊乱和组织损害,最后造成呼吸停止和心脏停搏而死亡。
“不管是何种原因造成的淹溺,都会引起全身缺氧,最易受损害的是脑细胞。”据专家透露,有资料显示,脑缺氧10秒即可出现意识丧失,缺氧4-6分钟,脑神经元发生不可逆的病理改变,脑缺氧6-9分钟死亡率达65%。因此,溺水早期现场抢救必须快速、有效、分秒必争,力争做到早发现、早复苏、早治疗。“如果溺水者神志丧失、颈动脉搏动消失,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一般以口对口吹气为最佳。”
|